“红柳国际—名校研学”·2025年暑期学生​赴境外高校研学项目顺利完成

2025-09-26 18:16:48

“红柳国际—名校研学”·2025年暑期学生

赴境外高校研学项目顺利完成


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并重。团组学员在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科滕校区聆听工业设计和建筑方向的讲座,了解德国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关联、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充分参与实践项目,从前期调研、设计到后期制作、展示,全程亲身体验,极大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探访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莱比锡大学,感受德国传统研究型大学的厚重历史与学术辉煌。在被誉为“精英大学”之称的不伦瑞克理工大学聆听精彩的学术报告,从讲座教授手中接过沉甸甸的跨文化社会实践结业证书。参观学校实验室,目睹许多前沿技术和创新设计的实际应用。

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交融。团组学员亲临包豪斯设计风格,重塑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理念,领略了其以“形式追随功能”为底蕴的风靡思想。包豪斯设计风格倡导艺术与技术相统一,功能主义与形式优美相结合:关乎产品设计结构、材料、工艺与功能的一致,讲求从“知识的知道者”转变为“精神的感受者”,蕴含简洁形式背后的丰富思想和庞大能量。走进包豪斯博物馆,深入了解20世纪对建筑、片面和工业设计最具影响力的包豪斯设计理念:设计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更是生活态度与方式的流露。包豪斯博物馆陈列的大量包豪斯经典作品,涵盖建筑设计模型、家具、陶瓷、纺织品等多个领域,诉说着包豪斯大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瓦西里·康定斯基和保罗·克利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运用抽象的几何图形和鲜明的色彩,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表现了形式简洁、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意。参观设计专业的学生项目作品,领会围绕“包豪斯理念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的设计理念。领略通过尖拱、飞扶壁等技术实现了空间与光线的解放的哥特式建筑,感悟“结构创新是美学表达的基础”这一现代设计理念。

工业精密与科技创新同行。团组学员深入“德国制造”工业心脏,感受工业4.0的卓越匠心。参观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在沃尔夫斯堡的整车工厂,见证一辆辆汽车从零件到成品的组装全过程,绝口惊叹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精准的机器人协作与高效的人机工程,深刻理解德国制造业精益求精与严谨高效的核心竞争力。沃尔夫斯堡工厂拥有各式各样的工业机器人,实现了90%的自动化水平,是工业4.0的真实样板。莱比锡工厂建有宝马集团首个大规模无化石燃料设施,体现了其在电动化领域的布局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焊接车间自动化率达到80%,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从精密的零部件加工到整车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德国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大众工厂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电动车生产的精湛技术,宝马工厂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程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展现了工业设计的独特思维和卓越成就,反映着德国人在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及工业设计与制造中的严谨态度与创新精神。

团组学员参加《德国国情介绍》、《德国街区文化》等课程学习,了解德国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及欧盟核心地位,理解城市建筑风格、社区治理模式,探讨国际教育语言适应等现实问题。团组学员走进德国大众集团沃尔夫斯堡基地,深入产业一线解码“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团组学员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领略新思路和新方法,感受文化差异性与共质性,增强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感,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知识层面,理清了德国的教育体系、工业发展模式和历史文化脉络,对经管学院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力层面,从初到德国时语言表达的紧张情绪,到后期能够正常适应外国教师的语言表述,逐步学会了“观察-提问-总结”的调研方法。思维层面,学生打破了单一文化视角,习惯于以辩证的方式看待问题,以国际化思维方式要求自己。

在东京大学,团组学员参加以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应用主题的工坊研学活动。其一,生产技术研究所和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研究人员的严谨治学态度、开放学术胸襟和国际化视野给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课程内容充实、实验结构精良,对AI技术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与伦理思考,紧紧围绕当前AI大语言模型(LLM)的优化与垂直应用、生成式AIAIGC)的多模态融合创新、具身智能(Embodied AI)与机器人学的交叉进展、以及AI在生物医药、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研学活动。其二,工作坊强调动手操作(Hands-on)实验和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学员被分成若干小组,由东大导师及博士生指导,从问题定义、数据预处理、模型选择与调优,到结果分析与展示,完整体验一个小型AI项目的生命周期。其三,东大科研人员就人工智能向善AI for Social Good)专题展开研讨,充分分享AI技术应对老龄化社会护理难题、优化城市能源调度以减少碳排放和辅助新药研发以降低成本等科研案例:AI技术的价值绝非仅仅限于商业变现或效率提升,其更在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增进社会福祉这样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


     在早稻田大学,研学课程聚焦日本社会经济、教育政策、发展模式等内容。课堂互动探讨中日教育与社会差异,锻炼批判性思维,体会早稻田“追求实业、培养实干人才”的办学特色。在京都大学感受“自由、自主、开放”的学术环境,从传统艺术保护到文化产业发展,为学生理解文化与学术关联提供新视角,激发文化创意研究兴趣。在同志社大学感受校园的人文氛围与课程的务实风格,明确“基础学科+公共精神”的培养路径:一是“简洁但不简单”的教学设计;二是高校与城市、产业的紧密连接形成了“知识—应用—再认识”的闭环;三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降低使用门槛,鼓励自发学习。在京都市区访问创新型企业欧姆龙,了解智能技术、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和其产品从研发到市场应用的全流程,参观研发车间、体验智能产品,感受企业“精益求精、注重创新”的工匠精神,学习企业在技术迭代、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团组学员走进新加坡金融监管局、新加坡高等法院,展开专题课程学习。专题讲座前进行充分预习,克服跨专业、跨文化的巨大挑战,以求保质保量的高效学习。在情境中植入案例,在讨论中掌握要义、在汇报中凝练学识,研学了英美法系视角下的侵权责任法、公司法、程序法及与信托责任、义务相关的司法原则和法律精神。参与小组合作,回答组员提问、承担法律文本英译任务,提升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熟悉涉外法律知识背景。开展城市游览、文化探索系列活动,体验当地美食。在新加坡高等法院旁听司法庭审,了解新加坡的司法程序和法律文化;在新加坡圣淘沙码头、建屋发展局、野生动物园、国际仲裁院和警察局参观,加深对新加坡的国家治理和发展体系的认识;参与了新加坡国家成立60周年的国庆日活动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近距离观看了新加坡建国60周年阅兵现场,感受了东南亚国家的国庆文化氛围,强化了跨文化交流意识。

团组学员系统学习工业4.0技术、创新战略产品开发、智能工厂运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系统融合、以及机器学习在生产场景的应用等智能制造前沿知识,了解智能工厂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流程智能化运作逻辑和多领域技术协同作用的工作原理;在实践课程的游戏式实验中深刻体验工业生产环节进行精准操控的重要性,亲眼见证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参访国会大厦的智能会议系统,学习智能工厂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逻辑,拥抱技术革新的治国理念;展览市区重建局智慧城市,体验系统思维实现智慧城市的高效服务和生活:从交通管理到环境监测,从公共安全到居民服务,智慧城市的各个层体现的都是科技对人文的赋能。在克拉码头游船触摸新加坡开放包容的人文底色,在圣淘沙岛体验自然景观与现代娱乐设施的交融,感悟技术服务生活的人文真相。团队协作中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凸显了尊重差异、理解多元的重要性,智能制造中的技术与人文兼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润滑剂。在结业汇报中,项目团组成员运用工业4.0“小闭环、快迭代”思路和从课堂上学到的轻量CNN和开源AMR框架,成功设计了一台将成本控制在五万元以内的夜班采摘搬运机。

赴英研学团组学员深入了解各种电子仪器和电路原理,亲身实践电路焊接实验,并实操了Arduino单片机及编程录入实验,增进了对电子电路和编程知识有了更直观认识,熟练掌握了焊接技巧和单片机编程方法,也提高了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技能。参与并完成了电路焊接与调试、Arduino编程与硬件控制、多谐振荡器与传感器应用、心率监测与生物医学电子初步和小组视频项目,体验思克莱德大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与思克莱德大学学生座谈:就课程设置、校园生活、职业发展等进行深入交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同住,开展文化分享会;参与TIC午餐沙龙,在轻松氛围中与各国同学讨论实验、分享见闻,提升英语表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加深理论理解及其实际应用,感受批判性思维方式。教授分享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经验,鼓励学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员提出问题,分享见解,领会独特的思维模式,学习过程积极,学习效果明显。

在项目研学活动中,团组学员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领略新思路和新方法,感受文化差异性与共质性,增强了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感,认识到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学员也拓展了教育国际化视野,锻炼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坚定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的信心。知识层面,理清了研学国家的教育体系、工业发展模式和历史文化脉络,对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能力层面,从初到研学地时语言表达的紧张情绪,到后期能够正常适应外国教师的语言表述,逐步学会了“观察-提问-总结”的调研方法。思维层面,学生打破了单一文化视角,习惯于以辩证的方式看待问题,以国际化思维方式要求自己。

本期研学是学校自2023年起举办的第四次“红柳国际—名校研学”系列项目活动。“红柳”学生赴境外名校研学项目是学校大学生学习、进步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及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国际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学生后续学业深造和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文:唐念尧;审核:冯涛)